就在中方宣布反制措施不足48小时的时间,法国终于紧急拨通了对华电话,并抛出了“承诺”与“请求”。
事情的缘由在于日前欧盟通过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法案,进一步增加了中欧双方展开贸易战的风险。
“一小”则是由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于1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实施反倾销临时措施。
不过恐怕连众舆论也没有想到,作为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主要推动者的法国,“服软”来的这么快,此次通话法国就以“一个承诺”和“一个请求”意图获得中国的谅解。
不过王毅外长也明言,法方不仅应该对于中欧合作保有积极态度,也需要切实推动双方相向而行。言外之意就是法国的“实际表现”还不够。
这一表态其实并非仅是“政治语言”,而是中国一直以来切实执行的“方针”之一,有大量事例可以佐证。
像是澳大利亚在多年来逐步倒向美西方阵营后,就被中国从大麦、煤炭、棉花、葡萄酒等产品予以多方面“制裁”。
这一状态直到澳工党上任后得以改善,直到本月10日10日两国高层在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上进行会晤后才真正“恢复”。
而纵观历史至此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足以见得中国对于澳方考察的“经年日久”。
值得一提是11日,日本新任首相石破茂做出了决定不参拜靖国神社的决定,也将进一步巩固中日关系的“反弹”。
这些都得以见得如今法国做的还不够,不单在于提出“和解观点”的官员级别不够,更在于法国的实际作为还没有和言语“一致”。
去年年底,法国国防部长就和菲律宾国防部长签署了一份允许两国互相在对方领土驻军的联合声明。
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自然不可能因为博纳的一通电话就放下对于法国的“反制”,这完全不合乎情理。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龙同德国一样都在近年来高喊要走“独立自主战略”的口号,为何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呢?
不得不说马克龙在积极倡导欧洲战略独立后的不久,就遭遇到了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严厉打击,其背后的“影子”是谁,国际社会心知肚明。
而且马克龙提前解散内阁的政治豪赌也算是以“失败”告终,在几个月的政治动荡后,如今法国议会可以说呈现“左翼、中间派、极右翼”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法国这样的做派最终还是会让自身受到反噬,眼下法国白兰地生产商和葡萄种植者们已经走上街头抗议。
如果法国一意孤行,亦或者仅仅是口头表态而没有实际作为的话,它们或也将成为接下来中法贸易摩擦的“牺牲品”。
反观德国却是在压力之下,直面德国应该走的发展方向努力寻求突破口,如本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投票就由先前的“弃权”改为“反对”。
并且先前在跟随美西方“遏华”意识形态,对中国华为、中兴等企业打压时也延迟了执行日期,为事件缓和获取了相应的机会与时间。
虽然中方确实曾提及过不会针对法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但那是在法国不优先对中国设立贸易壁垒的前提下。